「情感教育」的5W1H:從大學校園情殺案件談起

性別教育論壇  (國立清華大學竹師教育學院 性/別教育發展中心)
(2018 教育創新國際學術研討會-2018.11.16.)

引言人2    詹昭能副教授    (19:21)
主題:「情感教育」的5W1H:從大學校園情殺案件談起

引言人:詹昭能

現職:
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副教授 兼 系主任

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暨愛情教育與研究中心主任

學歷:美國波士頓大學哲學博士(主修社會心理學)

專長:
人際關係心理學、愛情心理學、

團體心理學、態度與說服研究、
應用社會心理學、社會問題之心理學分析

摘要:

        所謂情感教育旨在協助學生在戀愛中有所成長,透過情感的互動認識自己,也了解對方,學習愛人與被愛(積極面);並且協助學生學習溝通協商,維持平等和諧的互動關係,以避免愛不到,就傷害對方的憾事發生(教育部,2012)。

        近年來大學校園情殺案件與日俱增,學生情感教育不足問題因而引起各界較多的關注。然而甚麼是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如何推動?既有的相關教育政策與實務問題何在?尤其十多年來,政府積極推動性別平等教育,各級學校也依據性別平等教育法施行細則第13條,將情感教育納入了性別平等教育相關課程;為什麼學生甚活國人的感情生活問題不僅沒有緩解,甚至還比以往嚴重?諸如此類的情感教育問題,非常值得深入探討。

        首先分析2014年「台大宅王情殺案」,凸顯了感情生活問題的主要關鍵是當事人的人格特質。其次,進一步指出感情生活問題面向多元,例如(戀愛與分手)技巧 vs.非技巧(例如人格特質);結構(例如人格特質) vs.非結構(例如戀愛技巧、溝通方法) ;個人(例如個性與價值觀) vs.人際互動(例如親密溝通、衝突管理)vs.環境(例如親子溝通、職場需求);對象 vs. 愛與被愛(能力) vs. 感情生活經營;機會vs.努力(戀愛動機、價值觀);知(戀愛技巧) vs. 行(動機、意志與決心);先天條件(例如身高)vs.後天環境(例如家庭社經水準、社會文化)問題;「過去 vs. 現在 vs. 未來」問題;「精神疾病 vs. 犯罪行為(品格異常) vs. 人格異常vs.人格成熟度」問題;光是個人層面就有:個性(含人格不成熟或品格教養)、價值觀、自信心、信任感、技巧(約會)、溝通、情緒管理、衝突因應、(心理、生理與社會) 需求等。唯其如此,情感教育的內容必須面面俱到,無論是過卻狹隘的性教育,或如今教育部全力推動的性別平等教育,顯然均有不足。

        比較理想的情感教育,簡單地說,要以人格養成(含品格)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為本,人際關係(含愛情、婚姻關係與家人關係)教育為綱,生活經營(生涯發展)教育、性教育、性別平等教育與家庭教育為輔助,讓所有人都有能力並且努力追求幸福的感情生活。至於系統性的情感教育實施策略,可以學習性別平等教育,採融入課程方式,而且從小開始。換言之,必須隨著學生身心(包括社會性)發展,調整情感教育的相關內容與比重。例如小學階段實施的是人格養成(含品格)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以及人際關係教育;國中與高中時期另外逐漸增加愛情、婚姻關係與養兒育女方面的教育內容(包括生涯發展教育、性教育、性別平等教育與家庭教育);到了大學,則更聚焦於愛情、婚姻關係與家庭生活經營。

        最後,愛與被愛是人類的根本需求;「沒有技巧」的愛是「盲」的,「沒有愛」的技巧是「空」的。最重要的,愛與被的能力,並非與生俱來,既要學更要教,而且必須從小開始。為了落實理想的情感教育,強化相關師資,將是首當其衝的重大挑戰。重點是「團結力量大」,感情生活教育需要跨域合作,尤其有賴大家一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