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就無差「別」

*本教案榮獲 國立清華大學 111 年性別平等教育優良教學方案甄選活動 國小組特優獎。設計者:楊宜領、黃子欣

適用年級:6

教學時間:240分鐘(6節課)

教學目標:

    1. 學生能知道進入青春期後第二性徵的出現,並對其有正確的認知。
    2. 學生能知道異性間生理構造的差異,以健康正向態度面對「性」。
    3. 透過討論,學生能察覺是否存有既定的性別刻板印象。
    4. 透過例子印證,學生能知道性別不是阻礙夢想或興趣的原因。
    5. 藉由讀報,學生能理解「國際女孩日」成立原因,且討論內容。
    6. 藉由葉永鋕事件,學生能省思性別刻板印象所造成的傷害。
    7. 透過課堂所學,學生能藉由性別平等小劇場的演出,呈現出性別平等的真諦、兩性相處時的理性尊重。

設計理念(含動機):

        在班上,每天會有一項「小日記」作業,這是寫在聯絡簿裡的小短文,導師可透過學生的書寫內容瞭解想法,並與之互動。某天,教學者請學生寫「如果我是男生/女生」這篇小日記,隔天看到的內容,卻讓教學者心有戚戚焉….例如:部分男學生寫著:「如果我是女生,我會很不習慣…因為一般女生都很矜持、賢慧….」、「如果我是女生,我會覺得非常辛苦,因為女生要去上課時都一定要穿得很美麗…」;甚至多位女學生認為:「如果我是男生,我應該會挑戰極限運動,因為男生通常膽子比較大…男生力氣也比女生大一些,不會像弱不禁風的樣子。」、「女生大部分都不太願意和男生一起玩、打球,但如果我是男生,我就可以大方地玩了。」

        即便學校每學期不斷宣導有關性平教育的課程,學生對於性別議題的正確知識與想法仍屬懵懵懂懂,甚至不自覺戴上了「性別刻板印象」的有色眼鏡。這讓教學者思考著:學校目前的性平教育課程與宣導,因時間限制與課程安排下,相關的議題與活動鮮少能延伸、加廣。我們是否可透過一系列的課程安排,建構完整的性平教育課程架構,使學生習得的知識是有系統,並能從活動中省思自己的積習已久的想法。基於這樣的理念與初衷,『理「性」就無差「別」』教案於焉形成。

       『理「性」就無差「別」』的課程目標,即在透過三個單元,從認識男女生理上性別特徵不同、到察覺自我的性別刻板印象、最後透過小短劇演出性別平等小劇場。透過提問討論、分享省思等教學與評量方式,期待學生上完課程後,更能理性尊重不同性別,不僅珍視自己的性別特徵、打破性別的自我設限、消弭性別刻板印象,不管是男是女,彼此皆是互相平等、無差別的共好個體。

課程單元介紹:

第一單元『知「性」時間』:是以六年級健康課本翰林版本「性」是什麼為出發點,首先認識男女外在性別特徵的不同,理解青春期男生與女生會有的生理變化,利用slido匿名功能分享自己難以啟齒的想法,以建立正確的性觀念。

第二單元『相不相「性」,由你決定』:因男女生理特徵的不同,不論中西,自古以來即存在著「性別刻板印象」,例如:男生因外型關係,就被認定該堅強、展現男子氣概的一面;女生則被賦予乖巧、柔順一面,必須溫柔賢淑、勤做家事。本單元即透過圖片、學生的小日記內容做為反思佐證,再輔以四位突破性別刻板印象的臺灣代表性人物例子、國語日報的「國際女孩日」文章,闡述自己可以決定想成為怎樣的人,夢想與興趣不應被性別侷限住,最後透過「葉永鋕事件」引出分組討論與分享,從中反思性別刻板印象可能是支傷人的利箭。

第三單元「性別平等攜手向前行」:學生上完五堂課後,將所學的想法與省思,透過性別平等小劇場在班上演出,教學者將學生短劇整理編輯後,上傳至youtube分享(https://youtu.be/QiJmCf85czk),拋磚引玉作為提供性別平等教育的素材。最後請學生填寫「性別平等小組短劇回饋問卷」、『理「性」就沒有差「別」』學習成效問卷,學生的回饋將提供教學者做為下次改進的依據。而本次的課程內容,也製作成11月主題班刊供家長參閱,性別平等教育不僅需要在學校落實,更需要家長理解,與之攜手前行。

課程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