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來月平等-從月經看性別平等

*本教案榮獲 國立清華大學 111 年性別平等教育優良教學方案甄選活動 高中職組特優獎。設計者:黃莉吟、陳沛諭

適用年級:10

教學時間:900分鐘(18節課)

教學目標:

1.學生能認識各種生理用品。
2.學生能藉由訪問與課堂所學,破除月經迷思。
3.學生能了解月經的生理特性,並計算月經週期。
4.學生能完成「提問、訪談、書寫與呈現」等過程。
5.學生能辨別媒體中的性別刻板印象。
6.學生能比較不同文化面臨性別平等與宗教信仰衝突的方式。
7.學生能認識不同國家與文化中與月經相關的規範。
8.學生能了解在台灣請生理假的規定與其他國家的類似制度。
9.學生能設計性平行動海報,引起大眾對性別平等的重視。
10.學生能分組完成符合月經主題的微型創作。
11.學生能綜合全學期所學,分組策劃線上展覽會。
12.學生能傾聽他組創作理念,並領會月經與性別的內涵。

設計理念(含動機):

        開設這門課的起心動念來自於看見臺大開設月經課程,受其衝擊與啟發,發現無論是經濟、社會、文化、生理、媒體等都與月經息息相關,實為多元文化時代下的重要議題,值得開設一門完整的多元選修課程。

        除此以外,在日常生活中常會發現容易被忽略的性別不平等事件,像是教師廣播時,會請各班派「男」同學前往搬書,加強男生力氣強,女生力氣弱得刻板印象。抑或是師長(不論男女)認為廁所內提醒「經血不滴落」的標語過於直白,欲尋找替代詞彙,但無形中卻顯現對女性經血的排斥。

        由此亦可觀察到社會氛圍對於月經的排斥與恐懼,然筆者認為多數的恐懼是來自於對月經生理現象的不了解,或是受到社會文化長期的灌輸,因此希望能從自身做起,並藉由教育影響更多學生。若是月經教育其實可以從中學開始扎根,及早培養學生對於性別平等的概念,學會如何尊重自己的身體並尊重別人,相信能為性別平等的時代帶來更多能量,讓社會氛圍更加友善與溫暖。

        筆者認為,全人性教育、生命教育與品格教育應為素養根基,故將此融合在各項主題當中,並引導學生思考與體會。以下分述:

第一,筆者將全人性教育的重點放在學習如何經營健康的親密關係。為了讓學生具備同 理心且互相尊重,筆者設計換位思考活動,讓生理男性先書寫如何面對生理期不舒服的同學;再對照生理女性希望得到的對待方式,並互相討論,藉此理解關心與善意必須從對方的角度出發,而非以「我為你好」之名,行情緒勒索之實。

第二,筆者認為生命教育主要在啟發學生對生命的關懷與體悟,因此藉由認識月經成因與月經相關疾病,引導學生了解月經可能帶來不便、疼痛或疾病,但同時也孕育了生命,有其不可或缺的價值。此外,在訪談長輩的活動中,當學生提問「是否想成為男生,就不必承受月經的痛苦?」,多數受訪者表示「不想成為男生,因為女生擁有生育下一代的能力是很珍貴的。」展現出上一世代與現今世代的價值觀有所差異——前者更在乎月經展現的生育力價值,後者則較重視自身感受。

第三,筆者認為品格教育主要協助學生成為負責任的社會公民。筆者帶學生認識不同國家月經羞辱的現況、練習從影視中找出具有性別刻板印象的情境(符合性A2、B2素養)、提出性別平等行動方案後,能實際付出行動,成為關注社會議題(符合性C3素養)、不帶有歧視、擁有良好媒體識讀力並願意持續學習與回饋社會的良好公民。
綜上所述,三種素養根基若能搭配新課綱精神「自發、互動、共好」,貫串教學設計與學習評量,便能達到「成就每一個孩子——適性揚才、終身學習」之願景。

        筆者主要採取分組發現教學法、發表教學法並輔以科技融入教學,藉此引起數位世代學生興趣,達到「自發」學習的效果;利用合作學習教學法、角色扮演教學法提供學生與他人互動的機會,並透過實地參訪活動,引導學生開展與社會的「互動」能力;最後,透過小組行動研究方案,提案互動遊戲設計,並籌備線上展覽會,協助學生將正確的價值觀(如:性別平等、正視月經)傳遞給更多人,藉此達到社會「共好」的狀態。

        學生修習完這門課,既能培養上述素養能力,亦可建構完整學習歷程,主要學習成果包含:課堂學習單、訪談作業、童話故事改寫、性別平等海報、互動遊戲設計提案、微型創作海報與線上展覽會成品等。未來,筆者期待學生能將本課程的學習架構,遷移到其他主題,進行深化的學習。

 

課程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