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樂新視界

*本教案榮獲 國立清華大學 111 年性別平等教育優良教學方案甄選活動 高中職組優等獎。設計者:李哲文

適用年級:11

教學時間:150分鐘

教學目標:

1. 認識女性音樂家芬妮.孟德爾頌及克拉拉 ‧ 舒曼,並理解當代女性音樂家所遭遇的性別困境。
2. 能針對樂曲表達感受。
3. 能指出流行音樂可能帶來的社會影響。
4. 能針對問題發表個人觀點。
5. 能指出流行歌曲中如何透過音樂設計手法呈現性別平等主題。
6. 認識巴黎木十字兒童合唱團並發表聽後感。
7. 能了解日本歌舞伎、阿美族豐年祭的音樂特色及性別脈絡。
8. 能了解性別平等的標準不一定適合檢視所有音樂內容,並思考音樂的多元性別視角的可能。

設計理念(含動機):

發現音樂中潛在的性別議題

        「為甚麼音樂家都是男性?女生的音樂才華真的不如男生嗎?」學生在青少年階段接受大量的音樂資訊,這些資訊背後卻可能隱含性別權力的 不對等關係,如同包了糖衣的毒藥,不自覺的吸收可能有爭議的內容。這些生活中的「聲音」,不管是平常聽的流行歌曲、職場團體的互動、甚至是學習載具如課本本身,都有可能暗藏具有爭議的性別意識形態,成為形塑青少年性別意識的隱喻。

        因此,從「音樂中的性別平等」為主軸,本課程將性別平等融入部定必修課程,從「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時間面向,經由老師提問、介紹、團體活動,一步步引導學生看見生活中的音樂背後潛藏的性別平等議題,以積極的態度回應性別平等議題,在感受、比較音樂美感的知覺及回應之餘,培養深度思考的思辨能力。

全人性教育與核心素養

        美國性資訊暨教育委員會(SIECUS)於1991年所發展之「完整的性教育」 (comprehensive sexuality education)中,「社會文化」的主要概念包含性與社會、性與藝術等內容,這些都與音樂息息相關,而且是音樂課當中較被邊緣化的內容。本課程希望深化原有的音樂知識,融入全人性教育的理念,重新提取性別平等議題,提供多元資訊,讓學生在開放且自由的氣氛下,勇於表達、選擇自己認可的價值觀點。在落實全人性教育理念的同時,也希望學生能培養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中「A2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B1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B3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C1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C2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等核心素養項目,以藝術文化的體驗及音樂生活為主軸,具備問題理解、思辨分析的能力,主動關注公共議題,並能行動與反思,展現知善、樂善與行善的品德。

課程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