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性別平等教育》性教育及性健康 (PDF) NEW
- 台灣性侵害加害人心理處遇治療歷史沿革,實務經驗、過程與挑戰之探討 NEW
- Prevalence and comorbidity of gender dysphoria in Taiwan, 2010-2019.
臺灣 2010-2019性別不安及共病狀況 (PDF)
- 淺談非二元認同及其教育意涵:面對性別刻板印象與性別二分的反思
- 疫情下的性教育-大學生線上學習與反思寫作性教育之初探
- 請珍惜得來不易的健康教育和性教育課程共同合作為性別平等教育和性教育而努力
- 台灣性騷擾事件新聞報導之內容及趨勢分析
- 實施部落小學原住民少女性別平等教育方案成效之研究
- 已婚成年子女與父母的代間矛盾類型
- 青少年偏差行為和網路不當行為影響因素之研究
- 生理性別、性別角色取向在職家互動的作用:三階調節效果的檢驗
- 結婚的人比較快樂嗎? 婚姻對幸福感的異質性處置效應分析
- 重訪工作與家庭平衡
- 臺灣青少年社會關係認知特點:多情境,多維度探討
- 素養導向教學實踐之研究:以 PjBL 導入高中性教育為例
- 性別平等教育融入原鄉小學族群文化課程之研究:以性別分工為例
- 成人親子衝突之建設性轉化路徑:功能性衝突評估、共享式解決策略與個人生活適應的關聯
- 臺灣青少年親善照護服務之回顧與展望
- 兒童氣質與焦慮及憂鬱傾向之關聯
- 臺灣大專生性知識、性態度、性行為現況與1979~2019年20歲學生性經驗之研究
- 青少年憂鬱的代間傳遞:個人、家庭與學校保護性因子之相關研究
- 兒童及青少年性別不安-文獻回顧
- 婚姻適應、伴侶溝通、社會支持與父親產後憂鬱傾向之關係
- 網路性犯罪:復仇色情發生率及其相關因素之文獻探討
- 「新好男人」、「新好女人」?當代華人婚姻關係中的角色義務
- 本土夫妻共識形成與情感增溫-以參與式行動研究深化家庭理論建構與教育實踐
- 娛樂使用愷他命 後果要你命 三年內再犯率39.5% 非自然死亡率達10倍以上
- 青少年時期親子關係滿意度的變化:生態脈絡的影響
- 台灣自殺死亡率趨勢之改變:連結點迴歸分析(1971-2018年)
- Children Conceived by 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 Prone to Low Birth Weight, Preterm Birth, and Birth Defects: A Cohort Review of More Than 50,000 Live Births During 2011–2017 in Taiwan (從50000個人工生殖輔助技術新生兒中分析新生兒出生低體重、早產及先天缺陷與人工生殖輔助技術的相關性)
- 學齡前兒童的行動科技使用行為現況和親子互動行為的相關性探討:以雙北市為例
- 跨界選擇非傳統性別科系的性別角色與社會期望及其影響之研究
- 高中職學生性行為及其影響因子台灣地區高中職學生性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差異研究
- 青少年電子煙使用與吸菸意圖或吸菸行為之關聯性:系統性文獻回顧
- 臺灣少年性侵害循環影響因子與司法處遇之探討
- 青少年性別不安之思考及提問
- 中老年人健康狀況、性別化家務工作與生活滿意度相關性之兩性差異
- 性別化的青少年友誼網絡與性別角色態度:單一性別與混合性別的班級脈絡
- 個人、家庭與學校因素及社會支持與青少年自我傷害行為之關聯性研究
- 少年藥物成癮與暴力行為的相關性
- Large-scale GWAS reveals insights into the genetic architecture of same-sex sexual behavior
- 兩岸三地青少年約會暴力盛行率及其與憂鬱情緒關係之探討
- 網路霸凌面面觀
- 家庭效能信念的影響與來源
- 父母支持性的性溝通、溝通信念與親子性溝通關係之探討—以台北市高中、職親屬為範例
- 兒時受虐經驗對機構少女罹患愛滋病/性病高風險行為與憂鬱之影響
- 其母必有其兒?母愛感受的代間傳遞
- 家長網路管教、學校投入與青少年危險網路行為之關係:家庭凝聚力之調節效果分析
- 雌雄撲朔迷離:決定性別基因SRY Gene
- 青少年性別認同障礙之認識與處理
- 男性還是女性更具攻擊性?大學生約會暴力相關因素之探究
- 男女幸福大不同?─父母教養、教師管教與同儕關係品質對不同性別國中生幸福感預測之差異分析
- 青少年時期親子關係滿意度的變化: 生態脈絡的影響
- 華人父職的真相
- 性別平權程度決定生育率? Weak support for a U-shaped pattern between societal gender equality and fertility when comparing societies across time
- 以計畫行為理論為觀點探討大學生之性行為意圖
- 家庭、機會與青少年偏差行為
- 臺灣青少年憂鬱情緒與偏差行為之縱貫性研究
- 快樂,男女有別嗎?青少年自尊對憂鬱情緒的性別差異
- 高中職學生家庭功能、憂鬱情緒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
- 情緒表達的性別差異:跨情境的分析
- 數理科學的學習動機有性別差異嗎?一個來自後設分析的證據
- 班級脈絡與性別角色態度:友誼網絡位置的影響
- 台灣青少年網路霸凌現況、原因與影響
- 暴力知識結構與青少年暴力行為:一個社會認知理論的觀點
- 是減害還是傷害?娛樂性藥物潛藏的危機與處遇策略
- Gender Differences in Social and Emotional Functioning and Peer Relationship in Taiwanese School Children
- 真愛青春頌—性教育教學模組
- 高中男校社會組學生的陽剛氣質建構與實踐:以台灣中部一所高中之考察為例
- 2016 臺灣校園學生非法藥物使用之盛行率調查研究-以新北市、台中市、高雄市為例
- 陽光少年計畫-社區青少年藥物濫用預防模式
- 國中融合教育中身心障礙受凌學生遭受普通班同儕霸凌現況及原因之研究-以一所國中為例
- 對校園霸凌行為知覺嚴重性研究的分析與建議
- 教保服務人員對學前一般幼兒與特殊幼兒性教育態度之調查研究
- 兒童及少年受暴問題之研究
- 電視卡通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研究-以三代卡通為例
- 學校性教育之行動研究-以新竹縣尖石國民中學學生為例
- 台灣偏鄉地區性教育介入之成效分析-以花蓮縣國民中學為例
- 個人、人際和社經地位因素對早發性性行為的影響:台灣北部之世代研究
- 原住民青少年對婚前性行為之觀點
- 二十一世紀臺灣青少年性別角色態度之形成與變遷
- 青少年家庭生活與性別角色態度之探討
- 網路色情與互動性活動對青少年性態度與性行為的影響
- 步入成人初期之臺灣年輕人性傾向之研究
- Sexuality and Gender
- 美國公立醫學院醫師薪資之性別差異
- 大專校院學校性教育(含愛滋病防治)學生現況
- 全人性教育的挑戰與展望-統整教改新興議題的全人性教育
- 台灣青少年的婚前性行為與健康結果:同儕影響與脈絡效應
- 網路使用對於台灣青少年初次戀愛關係與性關係之影響
- 臺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成果-浪漫關係中被迫發生初次性行爲的年輕女性之研究
- 早期環境不穩定與成年初期風險性行為關連初探:一個生命歷史理論的詮釋
- 初探台灣年輕人的同性戀行為模式
- 性別角色態度的形成與變遷:從青少年到成年
- 不能被模糊的性別 從基因說起
- 論兒童性侵害案件驗傷採證和詢問工作
- 了解「包容」與「多元」的真義
- 過早性行為導致的十種情緒傷害
- 21 Reasons WHY MARRIAGE MATTERS
- True Love Waits? A Sibling-Comparison Study of Age at First Sexual Intercourse and Romantic Relationships in Young Adulthood 真愛要等待?青少年初次性行為年齡與浪漫關係的比較研究
- 美國各州的性教育政策
- 台北市五專五年級有約會學生近三十年婚前性行為改變情形
-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Attempted Religiously Mediated Sexual Orientation Change 以宗教介入的性取向改變─長期研究
- ‘Gay’ gene claim suddenly vanishes 「同性戀」基因的說法突然消失
- 從同性戀到前同性戀-基督徒前同性戀者生命改變歷程的解釋現象學分析
- 台灣青少年自殺率低於美、加 但高於國際!研究:發覺情緒困擾、尋求心理健康專業人員協助為關鍵(HEHO Health & Hope)NEW
- 兒童受虐的類型與變化軌跡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兒少暨家庭研究中心)
- 我們真的處於生育經濟學的「新紀元」嗎?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兒少暨家庭研究中心)
- 兒童時期負面生活事件對青少年期酒精期待影響:累積風險和潛在類別分析(國家衛生研究院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
- 「還記得你的第一口酒嗎?」—未成年飲酒對成年後身體健康的影響(台灣大學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兒少暨家庭研究中心)
- 建構家庭韌性的五項研究成果 (台灣大學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兒少暨家庭研究中心)
- 如何使用社群媒體對自尊變化可能有不同影響(CASE 報科學)
- 中研院追蹤二十年建立的動態家庭資料庫解密:臺灣的家庭觀念其實比中國還傳統?(研之有物)
- 學生健康狀況與特殊疾病是臺灣學童遭受同儕霸凌的危險因子(台灣大學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兒少暨家庭研究中心)
- 針對亞裔美籍青少女的家庭為基礎物質使用預防方案: 隨機分派試驗的兩年追蹤結果(台灣大學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兒少暨家庭研究中心)
- 幽默啊!你的名字難道是婚姻的謀殺者?(研之有物)
- 男生的身體形象亦受自我物化傷害嗎?(香港性文化學會)
- 你的女兒有Barbie公仔嗎?一個有關小女孩身體形象的科學實驗(香港性文化學會)
- 媽媽我不想努力了!想多生一個?研究顯示:爸爸先當「神隊友」 (研之有物)
- 台灣婦女每5人有1人曾遭家暴,性暴力成長1倍 (親子天下)
- 2021年台灣民眾兒時被主要照顧者體罰經驗及其關係性影響 (兒福聯盟)
- 逾三成高三生經歷童年創傷,情緒困擾、發展遲緩、過動皆受影響 (親子天下)
- 從童年到青少年的網路成癮生態預測因子及軌跡:全國代表性樣本的追蹤研究 (台灣大學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兒少暨家庭研究中心)
- 給教育工作者:為初中生推行身體形象課的幾個實證貼士 (香港性文化學會)
- 意外地接觸到色情 會為女孩帶來怎樣的傷害? (香港性文化學會)
- 美國四分之一的父母未婚:是否改變他們對子女的投資?(台灣大學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兒少暨家庭研究中心)
- 不如試一場熱戀?青澀的戀愛為我們帶來怎樣的改變 (香港性文化學會)
- 台大兒家中心童權指標:帶您看看台灣與國際的距離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兒少暨家庭研究中心)
- 學者綜合20年研究 一夫多妻家庭對兒童及青少年較多負面影響 (香港性文化學會)
- 父職與工作的統計數據(國立臺灣大學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兒少暨家庭研究中心)
- 婚前「試性」有用嗎?拆解都市性迷思 (香港性文化學會)
- 愷他命取樂死亡率高近5倍 女性自殺風險增(中央通訊社)
- 女性較多腦部區域比男性活躍——目前最大型功能性腦影像研究識別男女腦不同 (香港性文化學會)
- 父親如何影響女兒的親密關係建立(國立臺灣大學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兒少暨家庭研究中心)
- 性別平權程度決定生育率?(國立臺灣大學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兒少暨家庭研究中心)
- 學者綜合近七十研究 分析甚麼因素影響青少年性行為(香港性文化學會)
- 美國真正家庭主婦的樣貌:父親收入與母親工作的關係(國立臺灣大學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兒少暨家庭研究中心)
- 東西文化比較:華人文化的父職角色(國立臺灣大學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兒少暨家庭研究中心)
- 戀愛研究揭示出五個重要的人際技巧領域(香港性文化學會)
- 孩子的誕生,對家庭內的性別平等產生打擊(國立臺灣大學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兒少暨家庭研究中心)
- 好爸爸、好隊友—共同育兒的正面影響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兒少暨家庭研究中心)
- 色情會睇上腦?青少年腦部如何受色情影響 (香港性文化學會)
- 母體受孕前若男方有飲酒習慣 對胎兒發展也有不良影響(科技新報)
- 性行為款款一樣?研究揭示有一種是與別不同的 (香港性文化學會)
- 加拿大學者綜述六百份研究:歸納觀看色情對另一半的種種傷害 (香港性文化學會)
- 家內性侵 開不了口的原因 (研之有物)
- 妻子收入增加,丈夫不開心?臺灣家庭比中國更傳統?20年臺灣家庭追蹤調查(研之有物)
- 七年級生,你是如何「轉大人」的?從家庭脈絡看臺灣青少年的成長歷程 (研之有物)
- 面對霸凌,我們都需要被討厭的勇氣 (研之有物)
- 【47萬人基因研究】證實同性戀至少七成後天 推翻性學鼻祖的性傾向光譜假設(香港性文化學會)
- 你幸福嗎?臺灣家庭滿意度研究:婚姻效能最關鍵 (研之有物)
- 臺灣家庭大調查「成年子女誰最常探視父母?」數據說話:單身女兒第一名 (研之有物)
- 促進兒童權利 接軌國際視野(國立臺灣大學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兒少暨家庭研究中心)
- 2023年臺灣育兒現況調查報告-幼兒園篇(兒童福利聯盟) NEW
- 2023臺灣兒少網路安全暨網路識讀現況調查(兒童福利聯盟) NEW
- 臺灣出生世代研究-臺灣學齡前兒童健康圖像-視覺資訊圖與重點描繪(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第一科健康調查與統計發布2023/06/14修改) NEW
- 111 年度性別分析報告 我國男女投入不同科研領域先期研究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NEW
- 青少年吸菸行為調查結果(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菸害防制組2023/03/27修改)
- 2022年Web547網路檢舉熱線觀察報告(台灣展翅協會/焦點議題/兒少上網安全)
- 2022年Web885網路諮詢熱線觀察報告(台灣展翅協會/焦點議題/兒少上網安全)
- 2022台灣青少兒美感素養與上網趨勢報告(白絲帶關懷協會)
- 2023 臺灣國高中生心理健康調查(兒福聯盟)
- 2022年性別圖像(行政院性別平等處)
- 想婚或不婚?「家庭動態調查」中的未婚者圖像(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
- 2022年台灣民眾對體罰管教之經驗和態度(兒福聯盟)
- 2022台灣兒少戀愛認知暨情感教育調查報告(兒福聯盟)
- 110年度台灣兒少網路行為(iwin)
- 110年童年目睹家暴經驗之影響與需求調查問卷結果(台北市婦女救援基金會)
- 108年度「高中、高職、五專學生健康行為調查報告」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22-06-21公布)
- 15-29歲青年勞工就業狀況調查統計結果 (調查報告全文)(調查統計結果摘要)(勞動部.2022-03-29公布)
- 2022年兒童福祉調查報告(兒福聯盟)
- 2022育兒現況暨疫情後親子遊戲趨勢調查(兒福聯盟)
- 2021年Web885網路諮詢熱線觀察報告(台灣展翅協會)
- 2021年Web547網路檢舉熱線觀察報告(台灣展翅協會)
- 2021台灣青少兒價值觀與上網趨勢報告(白絲帶關懷協會)
- 2022「臺灣兒少網路社交行為暨社群恐慌(FoMO)現象調查」(兒福聯盟)
- 2021臺灣青少年世代意見調查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報導)
- 2021年疫情間偏鄉兒少的線上學習與生活狀況調查 (兒福聯盟)
- 109年度臺灣婦女遭受親密關係暴力統計調查計畫期末報告 (衛生福利部)(研究報導1)(研究報導2)
- 2021台灣兒少網路社交焦慮與網路霸凌經驗調查報告(兒福聯盟)
- 新世代爸爸育兒參與大調查 (信誼基金會)
- 兒少心理安全感萬人調查 (親子天下)
- 2021疫情時代下台灣兒童幸福感調查(兒福聯盟)
- 2020臺灣童權指標-兒少視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兒少暨家庭研究中心)
- 從人生階段看兩性發展差距(含國際比較) (行政院主計總處綜合統計,2020.10 )
- 2020台灣學生網路霸凌現況調查(兒福聯盟)
- 2020年男性育兒態度與現況調查 (兒福聯盟)
- 2020年兒少網路隱私與網友互動調查報告(兒福聯盟)
- 2020台灣青少兒消費形象與上網趨勢報告(白絲帶關懷協會)
- 2020台灣兒童休閒與自由遊戲現況調查報告(兒福聯盟)
- 台灣學生睡眠及使用提神飲料調查報告(兒福聯盟,2019)
- 2019 臺灣青少兒網路使用與親子關係報告(白絲帶關懷協會)
- 2019 台灣青少兒個資隱私與上網趨勢報告(白絲帶關懷協會)
- 2019年兒童福祉調查報告(兒福聯盟)
- 108年性別數位機會發展現況 (國家發展委員會)
- 第十屆108年縣市口腔癌防治力調查結果公布 (台灣檳榔防制暨口腔癌防治聯盟)
- 2019年台灣兒少遭受家長言語暴力經驗調查報告(兒福聯盟)
- 台灣貧窮兒少資料庫-弱勢兒少十年生活趨勢調查報告書(財團法人台灣兒童家庭扶助基金會,2018)
- 2019台灣家長對校園霸凌之認知與態度調查(兒福聯盟)
- 2019年921失依兒少生活現況調查(兒福聯盟)
- 2019兒少使用社群軟體狀況調查報告(兒福聯盟)
- 2019台灣兒少人際關係調查報告(兒福聯盟)
- 2019台灣家長網路育兒分享現況調查報告(兒福聯盟)
- 2019年台灣女性生育意願和育兒現況調查報告(兒福聯盟)
- 離婚家庭兒少現況檢視報告 (兒福聯盟,2018)
- 2018青少年自拍認知及行為調查報告 (展翅協會)
- 2018年台灣兒少被家長體罰情形及相關因素(兒福聯盟)
- 2018台灣校園霸凌防制現況調查 (兒福聯盟)
- 2018年兒童福祉調查報告(兒福聯盟)
- 2018偏鄉與都會孩子的生活現況調查報告(兒福聯盟)
- 2018兒少煩惱與家長教養態度分析報告(兒福聯盟)
- 2018年兒少交友APP調查暨網路交友離家現況(兒福聯盟)
- 2018年兒童幸福感調查(兒福聯盟)
- 2018年兒少直播現象與影響調查報告(兒福聯盟)
- 107 年度「國中學生健康行為調查報告」(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 107 年兒童及少年生活狀況調查(衛生福利部)
- 107年度「國中學生健康行為調查報告」(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 台灣貧窮兒少資料庫:2017年弱勢兒少生活趨勢調查 (公共版) (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
- 106年兒童及少年使用網際網路行為觀察 (iWIN網路內容防護機構)
- 2017 台灣青少兒上網安全調查報告(白絲帶關懷協會)
- 2017 臺灣青少兒直播族上網趨勢調查報告(白絲帶關懷協會)
- 2017年偏鄉孩童課後生活照顧與學習狀況調查(兒福聯盟)
- 2017年台灣兒少上學環境友善狀況調查(兒福聯盟)
- 2017年台灣社會大眾校園霸凌經驗調查報告(兒福聯盟)
- 2017年精障、自殺議題家庭現況調查(兒福聯盟)
- 2017年兒童福祉調查(兒福聯盟)
- 2017年台灣兒童品格現況調查(兒福聯盟)
- 2017年社會友善育兒氛圍調查(兒福聯盟)
- 2017年台灣學童學習狀況調查報告(兒福聯盟)
- 2017年離婚子女困境暨親職現況調查報告(兒福聯盟)
- 106年「高中、高職、五專學生健康行為調查報告」(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 105年家庭與生育調查報告(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 105年度 「國中學生健康行為調查報告」(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 105年國民生活狀況意向調查性別分析 (內政部統計處)
- 2016台灣青少兒網路社群、陌生網友分辨調查報告(白絲帶關懷協會)
- 2016年台灣兒少家庭生活中暴力對待情形調查報告(兒福聯盟)
- 2016年「兒少對第三、四級管制藥品之認知程度與接觸風險調查 (兒福聯盟)
- 2016年台灣兒童性教育知識調查報告(兒福聯盟)
- 2016年台灣兒少父子關係調查報告(兒福聯盟)
- 2016年台灣媽媽幸福感調查(兒福聯盟)
- 2016年離婚/分居家庭子女心聲調查報告 (兒福聯盟)
- 2016台灣兒童少年網路霸凌經驗調查報告(兒福聯盟)
- 105年度 臺灣婦女遭受親密關係暴力統計資料調查(衛生福利部)
- 2015年兒童3C產品使用與上網行為大調查(兒福聯盟)
- 2015兒童上網行為調查(兒福聯盟)
- 2015年連鎖餐廳友善親子指數調查報告(兒福聯盟)
- 104年學生網路使用情形調查報告 (教育部)
- 104年青少年狀況調查統計結果綜合分析(行政院主計總處)
- 104年青少年狀況調查-性別專題分析 (行政院主計總處)
- 104年兒童生活與學習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兒少暨家庭研究中心)
- 104年度 臺灣婦女遭受親密關係暴力統計資料調查(衛生福利部)
- 103 年兒童及少年生活狀況調查(衛生福利部)
- 2014臺灣童權指標-兒少視窗(修訂版)(國立臺灣大學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兒少暨家庭研究中心)